[給你一個吃大餐的理由]
吃大餐會不會有罪惡感呢?
其實,吃大餐是必須的。
-
在壓力大的日常生活中,獲得滿足感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吃東西,光是吃飽帶來的舒適感,就能使人心滿意足,吃恰到好處的七八分飽,足矣。
但是,很容易不小心就吃到十二分飽,後悔吃太撐,對吧?
總是想吃感到罪惡的食物,撐著後悔的肚皮,陷溺在買與不買、吃與不吃的難受、後悔和糾結當中,不買很難過,買了很懊悔,不吃更顯飢餓,吃太多又再自我打擊,猶豫不決之間耗掉心智能量,不斷的消磨自己,還有反覆分泌的胃酸。
吃的當下,難以抑制飛速湧進心裡的愉悅,一不留神堅持許久的節食計劃就會崩潰。而暴飲暴食與自暴自棄,就是形容快速的樣子,吃的快,崩潰的更快。
所以,只是吃的夠多,或吃垃圾食物都是不行的!
因為,飢餓並不是吃飽就能夠解決。
試問,現代人有多少是因為缺乏營養、一餐不吃、一日不食就會變得太過虛弱或是導致生病?基本上是很少的。
反而,吃多而伴隨著許多的疾病,例如: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痛風、脂肪肝、肝硬化等,幾乎都與過量的飲食習習相關。
-
在這裡,提出一個解方:「偶爾吃大餐」。
所謂的「大餐」,意指。
1、豐盛的大餐
2、指西餐
3、比喻規模極大,品味高,內容豐富的活動或事物
味蕾的滿足,並不是要吃的很多,甚至不一定要透過吃來解決。
因為,「飢餓」是一種伴隨著壓力和空虛的內在感受。
吃一頓「豐盛的大餐」,並不單指山珍海味或高檔食材,反倒是去吃一些「用心烹調」、「包含情感的料理」、「健康的食材」及「悅性食物」。
例如:為自己做料理的滿足感是很療癒的。
但是,如果不熟悉料理,則比較適合外食,以免為了煮食徒增壓力,吃完還得收拾。此外,儘量挑選以蔬食為主(悅性食物)、感覺溫馨的(用心的店家或有感情的料理,如:媽媽煮的菜),慢食主張的店家也很合適,不見得貴就是好,反而為了吃一頓高級餐廳,增加經濟壓力,或者為了吃大餐還得盛裝出席。
以我自己為例,多半會選擇以蔬食、當季、在地的簡單食材又能變化出豐富層次感的店家為主,或者,吃稍微精緻一點的家常菜或熱炒,也通常經濟實惠。
而吃西餐,未必就是吃什麼牛排龍蝦,吃個餅乾、麵包或蛋糕,也是西餐啊!
廣義的說,吃異國料理,就是吃大餐的意思,甚至異國的小吃也有近似效果。
我多半都會在自助餐簡單的吃到六七分飽,然後找間蛋糕店,買一塊芋泥蛋糕或焦糖布丁配點咖啡,如果沒有蛋糕,則改吃一些副食品,滿足口腔和味蕾。
最後,「規模極大,品味高,內容豐富的活動或事物」,還更令人深省。
原來,看一場很精采的演唱會,或是,聽音樂、逛展覽、參加很棒的講座,也都算是吃大餐!吃的是精神層面的大餐。
-
難以抵擋壓力、空虛與飢餓感。
何不就適時、適當、適量的滿足它呢?
吃點巧克力蛋糕,喝杯奶茶,放自己半天假,關機搞個失蹤,沒什麼的。
遠比長期崩潰的心情與暴飲暴食好上太多太多了,還非常有益身心健康。
「偶爾吃大餐」確實能紓解內在壓力,令心愉悅。
#放鬆技術 #睡眠障礙 #失眠 #淺眠 #頭痛 #偏頭痛 #眩暈 #暈眩 #頸紋 #脖子痛 #肩頸僵便 #肩頸緊繃 #瘦臉 #內臟鬆弛 #腦神經釋放 #腦神經鬆弛 #慢性疲勞 #自我療癒